
茂密的森林、清新宜人的空气、洁净洁净的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最普遍的福祉。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递的日子。 2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绿水青山就是主人翁”的理念极大影响了我国的发展本领,各地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生态之美也带来了发展的巨大变化,绿色生态源不断释放经济红利。拉萨市城关区白丁顶一角。记者 丹增曲尼 摄 步行至西藏电力华电电站时,河道两岸植物茂盛,峡谷间的生态绿色廊道空气清新。h如一条翡翠丝带,与终年积雪的雅拉香布雪山相映成趣。为减少生态干扰,华电建设者枢纽布局布局降低坡度;创新设计了与主楼共用地基的折叠鱼道;并采用地下交通隧道方案,缩短工程长度……这些“看不见”的努力,让工业设施悄然融入了令人惊叹的山河。昌都市八宿县然乌湖。记者丹增群培拍摄华电罗布莎光伏项目区。昂妈自有的一套光伏板与白雪皑皑的神山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象。光伏板下,后铺措施悄然收回,牦牛被它们无情地塑造,形成了独特的“田园光互补”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清洁能源生产的双赢。牦牛光伏板下的阿兹敏。记者 袁海霞 摄 这是我区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藏以现代思维和实干精神,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布局生产产业链布局示范,推动水电、光伏开发、锂电池储能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706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96.32%,位居全国前列。阿里地区玛旁雍措湖一瞥。记者丹增群培拍摄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大长江南岸雄伟的雅鲁藏布江,青藏高原横关山脉的褶皱,蕴藏着中国最极致的“风”和“光”。绿色建材、天然饮用水、农畜产品加工、高科技制造……西藏审时度势、高调推动、自我改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链条各环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走在西藏夏港江实业有限公司西藏生产车间,放眼望去,现代化的生产线高速运转,矿泉水瓶的灌装、装订一体化,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几个工人在操作机器,改变了人们以前对企业车间“灰尘多、烟雾大、吵闹”的印象。船尾通过对人工线的改造和升级,不仅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提高,而且订单量也增加了,预计年产量将达到5000个TONELADA以上。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记者丹增群培拍到米林市引进外地企业在林下种植仿野生黄精;萨迦县探索“企业+科研+基地+农户”一体化路径,发展高原藏红花项目;西藏宁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数据中心打造西部地区大型低成本超级计算中心,发展“云+产业”生态……西藏各级部门实施“两山一山”,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近年来,西藏开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严格执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落实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全区50%以上土地进入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绿化绿化行动。特别是近年来,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全区森林发生率提高到12.31%;累计建立生态阵地超过44万个,ANG年度补贴超过15亿元。人们吃生态食品,开启生态建设致富之路。巴来古冰川昌都市苏县。记者 丹增群培 摄 数据说明一切,安静却有力:西藏周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100%。西藏已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编辑:郑建龙